作為長平之戰的直接誘因,趙國接收上黨地區到底是不是錯誤?
周赧王五十三年(前262年),秦國出兵攻占韓國野王,導致上黨郡成為一塊飛地。韓國本想割讓上黨給秦國,換取秦國退兵,結果上黨郡守馮亭卻將上黨贈送趙國,意圖促成韓趙聯盟。作為直接引發長平之戰的誘因,趙國到底該不該接收上黨郡,一直都是個爭議話題。而在我看來,趙國此舉其實并無過錯。
秦國攻取野王,上黨成為飛地
趙國崛起之后,已經有了與秦國對決的準備
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后,歷經秦惠文王嬴駟、秦武王嬴蕩、秦昭襄王嬴稷三代君王的治理,已經漸成獨霸之勢。而北方的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后,率先在組建了強大的騎兵,軍事實力大為提升。
趙武靈王趙雍
強大起來后的趙國,內有肥義、樓緩、藺相如、虞卿、趙勝、趙奢、廉頗、李牧等名相良將,國力得以穩步提升;外則西破林胡、樓煩、北滅中山,拓地千余里。再加上趙國民風彪悍,使得胡服騎射之后的趙國崛起速度之快,完全出乎了天下各國的意料。
時間來到戰國中后期,東方六國中的三個傳統強國,魏國早已衰敗,而齊國自五國攻齊之后也實力大損,楚國則在郢都之戰后元氣大傷,如果沒有趙國的崛起,秦國東出將再無阻力。
作為戰國中后期的兩大強國,趙國已經成為秦國東出的最后障礙,而秦國則是趙國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,因而秦趙兩國發生沖突已經是在所難免,秦國和趙國對此均是心知肚明。自趙國崛起之后,秦趙雙方的明爭暗斗便從來沒有停止過,武靈王使秦、完璧歸趙、澠池相會便是秦趙雙方之間的一次次試探,目的便是換取在形勢上的主動。
閼與之戰
周赧王四十六年(前269年),在歷經長期試探之后,秦趙兩國之間的第一次正面較量——閼與之戰爆發,結果秦國戰敗,遭遇了商鞅變法以來的最大敗績。
上黨戰略地位極為重要,趙國不容有失
秦趙兩國作為鄰國,自秦國占領河西、河東之地后,趙國便時刻面臨著秦國的威脅,直到趙武靈王時攻占中山,徹底控制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陘,才有了御秦國于國門之外的能力。
太行山作為秦趙兩國的天然分界線,誰控制了太行山的諸多孔道,誰便占據了戰略主動權。不過,由于趙國都城邯鄲距離太行山實在太近,一旦秦軍越過太行山,那么便可以直撲邯鄲。因此,太行山防線對于趙國來說,要比秦國更為致命。不同的是,秦國占據太行山,是為了奪取進攻主動權;趙國占據太行山,則是為了奪取防御主動權。而這也是秦趙雙方爆發閼與之戰的主要原因。
我們再來看看上黨郡的重要戰略地位,在趙國控制井陘關,并取得閼與之戰的勝利之后,秦國要從太行山中部、北部進攻趙國,無疑將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。因此,在秦軍攻取野王之后,上黨郡的歸屬,便成為了秦趙爭奪的焦點,而上黨郡守馮亭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,才有把握以上黨郡作為籌碼,換取韓趙結盟。
如果上黨郡落入秦國手中,趙國將失去太行山這道屏障,秦國將重新獲取戰略主動權,完全可以從南部翻越太行山,對趙國發動進攻,而邯鄲以西將無險可守。反之,如果趙國控制了上黨,便可將整座太行山掌控在手中,從而利用太行山的地形建立防線,將秦國牢牢阻攔在太行山以西,從而全面掌握防御主動權。
趙國選擇接收上黨郡,自有其底氣
即使上黨郡對趙國再重要,如果趙國沒有足夠的實力,也根本守不住。然而事實卻是,趙國對于接收上黨郡,十分有底氣,趙國根本不懼怕和秦國交戰。
自胡服騎射之后,趙國的軍事實力極為強悍,尤其是有了閼與之戰的勝利之后,趙國不論是在軍隊戰斗力、軍隊士氣,亦或是舉國上下對戰爭的信心,趙國均不弱于秦國。
事實上,在趙孝成王同意接收上黨郡之后,他已經預料到此舉會導致秦國的進攻,因而在派平原君趙勝接收上黨的同時,又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,準備應對秦軍的進攻。趙國唯一沒有料到的是,秦國會運用舉國之力與趙國爭奪上黨。
廉頗
也就是說,對于和秦國爆發戰爭,甚至爆發一場大規模戰爭,趙國都不會懼怕,但長平之戰的規模,卻遠遠超出了趙國的預期。
綜上所述,我認為趙國在選擇接收長平這件事上,并沒有問題。趙國的問題在于兩方面,一是低估了秦國奪取上黨的決心,沒有料到秦國會為此賭上國運。二是長平之戰決策失誤,正因為在長平之戰中犯下的一系列錯誤,才導致了趙國的最終戰敗,但這與趙國接收長平已無直接關系。
相關推薦: